杏鑫娱乐是合法的吗?-杏鑫娱乐代理电话-杏鑫注册总代-官方网站app下载

于精雕 做精雕10+年专注CNC精雕机生产厂家

免费打样热线:400-830-1117
13829172088

关注杏鑫娱乐是合法的吗?,掌控数控资讯

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作者: 杏鑫娱乐是合法的吗? 来源: 杏鑫娱乐是合法的吗?-杏鑫娱乐代理电话-杏鑫注册总代-官方网站app下载 发布日期: 2024-09-16
信息摘要:
  袁玉兰在得知未婚夫作战牺牲后,不忘对英雄的郑重承诺,毅然认烈士母亲为“妈”,代牺牲的未婚夫侍奉照顾。从26岁到68岁

  袁玉兰在得知未婚夫作战牺牲后,不忘对英雄的郑重承诺,毅然认烈士母亲为“妈”,代牺牲的未婚夫侍奉照顾。从26岁到68岁,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斑白,袁玉兰用常人难以坚持的大爱和真情,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关爱,践行着一诺千金的誓言。

  上世纪70年代,袁玉兰的未婚夫应征入伍。善良的袁玉兰一边鼓励和支持恋人去参军报国,一边承诺会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照顾他的妈妈。两人曾相约:退伍荣归之时,就是两人结婚成家之日。然而袁玉兰没有盼来心心念念的未婚夫,等来的却是他牺牲的消息。噩耗传回来时,袁玉兰悲伤不已。比袁玉兰更加悲痛欲绝的是她的准婆婆,在年轻时遭遇丈夫去世、女儿夭折的她,唯一的儿子又牺牲了。悲痛的袁玉兰没有忘记自己对恋人的承诺。她不顾家人反对和周遭闲言,毅然搬到准婆婆家,认老人为妈,代牺牲的未婚夫陪伴照料,用坚守和关爱安抚老人的丧子之痛。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四十二载寒来暑往。在漫长的陪伴和守护中,袁玉兰对曾经的准婆婆精心呵护,一日三餐照顾到口味,闲时陪老人逛街、走亲戚,日常生活伺候得比亲人还亲。6年前,老人不小心摔跤造成股骨骨折。在老人住院期间,袁玉兰每日坚持为老人喂饭、擦拭身体、做康复训练和心理抚慰,仅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老人便可以下地正常行走。80多岁的高龄病人在手术后能快速恢复,令医生都惊叹不已。同病室患者家属也纷纷感叹,很多亲生子女都做不到像袁玉兰那样细致入微地照顾。每当有人问起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袁玉兰说:“靠的就是当年的承诺,我答应了要照顾好老人,我就会全心全意照顾好‘妈妈’。”

  徐咏梅,女,汉族,1967年10月生,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咏梅二十年如一日,恪守“诚信为本”经营理念,用信义打造诚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探索出一条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成为靠诚信兴产业、带致富的巾帼英雄,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最可信赖的人”。

  20年前,徐咏梅在新西兰从事外贸业务时,萌生了把国外先进的生态农业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念头。回国后,她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临高县创业。她始终恪守“诚信为本”理念,坚持客户至上,笃信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积极纳税,从不偷税漏税。如今,她所创立的公司从起始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2.8万亩,成为海南第一家实现“订单农业”的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凤梨生产商和高端凤梨领导品牌,被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徐咏梅积极投身其中,实践探索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务工”“三位一体”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让7100多户、3.1万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为临高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作出贡献。此后,徐咏梅进一步探索出“热带水果专业合作社+扶贫接续模式”,为当地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带动贫困群众转变为产业农民、技术工人,有效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还通过种苗、技术管理输出、渠道、品牌共享等形式,辐射带动5万多人走上致富之路,实现对政府、对贫困户、对社会的承诺。

  徐咏梅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海南省劳动模范、海南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徐振明,男,汉族,1925年7月生,党员,原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离休干部。

  徐振明是战斗英雄,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转业地方后,他以忠诚卫忠魂,父子两代人默默付出,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60余年,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是守护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典范。

  1942年,不到18岁的徐振明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多地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留下累累伤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1958年,徐振明转业到地方,本可以有待遇更高、岗位更好的选择,但他毫不犹豫选择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守陵。

  徐振明承诺,要一辈子守护靖宇陵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带着陵园职工一起挥锹抡镐、植树种花。几年后,陵园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每一棵树木都见证了他的执着与坚守。徐振明爱陵、护陵,把家安在陵园边上,把心放在陵园里面,离休后又申请回到陵园做门卫,直到身体行动不便,仍不时回到陵园看看。离休时,他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到陵园工作,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他。一家两代守护陵园63年,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

  徐振明既是民族英雄的守陵人,也是英雄事迹的宣传员。他利用休息时间踏访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地方,寻找抗联遗物,整理抗联故事。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徐振明走进学校、部队、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作专场报告,主动为青少年、部队官兵讲授革命传统教育课。他还应邀在几所学校兼任校外辅导员多年,为孩子们讲述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故事,深受师生欢迎。

  郭晓荣,男,汉族,1971年3月生,党员,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为兑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承诺,不辜负父亲期望,郭晓荣为囊谦扶贫事业倾注心血。他先后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带领高原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被广大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晓荣”。

  囊谦县是1984年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属于青海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91年6月,郭晓荣中专毕业后,毅然来到这个父亲奋斗过的地方,一待就是30年。刚参加工作时,他利用所学知识,研究青稞、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增产途径;担任分管科技的副镇长时,他认真学习并宣传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难题;担任镇党委副书记时,为一个村民小组能够摆脱靠滑索过河的困境,他扎在桥梁建筑工地监督项目质量。群众喜悦的笑脸,让他坚定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信念。

  2007年初,郭晓荣调任扶贫开发局工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他长期加班加点,根据当地实际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产业扶贫,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无论政策宣讲,还是项目落实,他坚持用10倍的热情、百倍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为群众解疑释惑,把政策落到实处。在落实囊谦县白扎乡也巴村158户村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时,郭晓荣组织力量利用近半个月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

  郭晓荣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脱贫事业,先后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17年4月初,在开了一天工作会后,他一头倒在会场。由于抢救及时,虽然转危为安,但从此速效救心丸就和工作日记本一样,成了郭晓荣的必需品。虽然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但一想到责任,他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坚守。2019年底,囊谦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县3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果累倒在路上,那就让我化作不朽的山脉,守望我所热爱的雪域高原、我的扶贫事业!”这是铭刻在郭晓荣心里的誓言。

  郭旗,女,汉族,1988年3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众力佳和多宝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

  她是替公公还债、靠诚信立家的好儿媳,也是以诚信为本、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行业佼佼者。年仅23岁的郭旗勇敢承担公公家欠下的千万元债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兑现了欠债还钱的承诺,成为广受当地赞誉的“好媳妇”。

  一诺千金,创业偿还巨额债务。2011年,郭旗嫁给同村青梅竹马的男友。不久,在一次家庭会议上,郭旗的公公拿出一沓总计逾2000万元的欠款单。这时,郭旗才知道,公公家经营的养殖场已经连续亏损五六年。对于初入社会的郭旗来说,2000万元债务是个天文数字,但她认为做人不能不讲诚信,做事得先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为了还上欠款,郭旗辞掉工作,接手公公的养殖场,开始养殖多宝鱼。为了养好鱼,郭旗住进养殖场宿舍,从头开始学,最累的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的就是偿还债务,守住诚信。每当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郭旗总会跟自己说:“不管有多困难,欠人的钱必须要还!”为了管理好养殖场,郭旗自学会计知识,每天记账算账,做好总结。经过3年的努力,她使养殖场扭亏为盈。2018年年初,终于彻底还清了2000万元的巨额债务。

  小信诚则大信立。为了让员工干得放心、安心,郭旗将员工的季度奖金改为按月发放,年复一年、风雨不误。慢慢地,员工们发现这个年轻老板说得出、做得到,从不食言,只要大家尽心尽力地付出,就会有相应的收获。如今,每当郭旗发奖金,员工们总会说:“先放着,不着急用钱,年底再给就行。”

  郭旗的诚信不仅赢得市场口碑,还带动水产养殖业成为当地金字招牌。为确保养殖产品品质,郭旗承诺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并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由于食品安全有保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正当养殖户们为销路发愁时,郭旗牵头与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合作,帮助当地其他养殖户解决了销路问题。在她影响下,很多渔民从传统捕捞业转向海水养殖业,带动养殖户就业100余人。

  唐孝标,男,汉族,1959年6月生,党员,陕西闽发房地产开发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16年前,唐孝标从老家福建福清来到陕西宜君投资,重合同、守信用,坚持诚信经营,热心社会公益,为宜君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被群众亲切称为“福清哥”。

  他以建筑质量铸造信誉。建筑企业盖房要诚信、质量就是生命线,是唐孝标始终践行的职业信条。2005年,他担任总经理后,决定到铜川市宜君县发展。10多年来,唐孝标与公司员工艰苦创业,以高质量标准抓建筑工程,在宜君县建成一批高品质的高楼大厦,一幢幢居民楼拔地而起,现代化超市、商场以及旅游度假村等相继建成,为当地改善居住环境、购物环境、投资环境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他还为宜君交通建设投资2000万,让全县乡镇都通上客车,相继引进天然气公司、公交公司,让居民生活、出行条件得到改善。

  他以履责守约保障信誉。信誉至上、诚信守法,是唐孝标始终坚守的经营理念。他为公司立下3条“铁规”:税收一分不少交、工资一分不拖欠、社会责任应担尽担。16年来,公司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平时,他坚持检查工人工资发放情况,建立工资发放资料档案,杜绝工程单位冒领工资。公司为一线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帮助职工解决困难,使职工们留得安心、干得舒心。他还给企业制定完备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机制,严格按照规定与客户开展项目合作。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当地“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

  他以公益事业拓展信誉。唐孝标坚持做好事行善举,多次向环卫工人、下岗人员、困难学生等捐款。他出资500万元成立公民道德基金,用于关爱帮扶道德模范。另外,还出资200万元成立“助学基金”,常态化资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向宜君组织部门交纳特殊党费,还向铜川市红十字会等积极捐款。据不完全统计,16年来,他已累计捐款700多万元支持公益事业。

  桑南才,男,傈僳族,1971年12月生,党员,中国邮政集团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分公司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

  33年来,桑南才从“小桑”到“桑哥”再到“桑叔”,一条山路,一个身影,一生践诺,往返于全乡13个村委会5个投递段和乡直机关单位之间,平均每天行程160公里,默默坚守着大山深处的绿色生命线,践行着一名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被群众称为傈僳山寨的“托厄哈扒”(傈僳语意为“送信人”)。

  兑现承诺,坚守岗位。2016年以来,乡亲们的网购需求量成倍增长,邮政所里的投递业务量也迅速攀升,每天都有80多件邮件需要及时投递,最多时超过200件。投递业务量虽然攀升了,但桑南才没有延长投递时限,影响服务质量。“大年三十也得送,这是乡亲们买的新棉被、新衣服,把它们送到乡亲手里,让他们过个暖暖的春节。”桑南才说。2021年春节期间,邮政所快递邮件量很大,桑南才承诺春节期间不打烊。乡亲们劝他过完春节再送,他却说:“过节邮件更不能耽搁,大家都等着收年货,我要把邮件送到大家手里,心里才踏实!”

  真情服务,群众信赖。桑南才首创云南省少、小民族聚居区邮政特殊服务模式,除了及时准确将一封封邮件送到村民手中外,他还是山里的“义务采购员”,无论是大米食盐、化肥农药,还是生活用品,只要乡亲们打个电话或者提前说一声,桑南才都会采购好送上门。“他就是党派来的亲人啊!”王玛基村的核波才赞道。核波才身有残疾,靠着远嫁的妹妹汇款接济,桑南才在投递报刊和送包裹的同时帮他汇兑,并送到他手中。

  助力脱贫,增收致富。桑南才依托邮政电商平台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为了方便乡亲们销售农产品,他开了“邮乐小店”,帮助乡亲们把荞麦、天麻、大蒜、蜂蜜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贴心人”。为了帮助村民杨赵才一家脱贫,他拿出15万元助其发展运输和养殖。他还利用走村入户送邮件的机会,主动宣传外出务工政策,鼓励村里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致富。

  符木里,男,黎族,1967年8月生,党员,海南省儋州市南丰镇中心学校教师。

  坚守“孤岛”教学点28年,符木里在三尺讲台和乡村教育的天地里播种希望,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孤岛,用坚守和付出,照亮岛上孩子求学之路,被称为“孤岛园丁”。

  不忘初心,坚守孤岛。儋州市松涛水库南岸有一处半岛三面环水,背靠一座没有路的大山,村民们出行只能靠渔船穿越水库,一个来回就需要两个多小时。为了岛上孩子上学,设了一个教学点。1988年,符木里来到岛上,当起了教学点上唯一的老师。孤岛上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2000年之前,村里连电都没通,晚上备课及批改作业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进行。因为交通不便,他只能乘船出岛,一次买够一批不易变坏的食材,连续吃上两星期。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为了山里的孩子们能有书读有学上,从1988年到2016年,他坚守孤岛教学点28年,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孤岛,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爱心陪伴,甘做明灯。在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教一门课,就要教出成绩,带一个班,就要带出特色。爱心是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用自己的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28年间,符木里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面对可以离开“孤岛”的抉择时,看着家长渴求的眼神,看着孩子们早上背着书包而来、放学背着书包离去的身影,他迈不开走出去的脚步,心里放不下这些孩子……

  随着时代发展,位于儋州市南丰镇新村村委会的志文教学点如今已不复存在。2016年,最后一批2个学生上完小学二年级的相关课程之后,符木里正式调离该教学点,前往镇中心小学任教。每年的教师节,学生的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声发自内心的问候,都让他感到开心和满足。符木里说:“我的坚守成就了满园花香,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彭兴利,男,满族,1961年1月生,党员,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彭兴利当村干部37年来,始终牢记“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带领全村搞玉米制种、壮大肉牛养殖、做强乡村旅游,让一穷二白的中榆树店村旧貌换新颜,成了京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1984年,彭兴利当选村委会主任,并光荣加入中国。上任伊始,他就暗下决心,无论自己受多大的累,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要摘掉村里的“穷帽子”,他决定从发展玉米制种入手。为保证玉米种子纯度,育种期间,必须控制田间母本散粉株率在2‰以内。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带领村民到地里摸苞去雄。这一干就是小十年,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玉米制种专业村。

  村民收入有了改善,彭兴利又开始琢磨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带头搞肉牛养殖,当年就净赚7万元。村民们没了顾虑,都争着抢着搞起养殖。2001年,村里建起两个肉牛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养殖。2003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5500多元,达到历史新高。村民富了,集体也摘掉了“穷帽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村里原有产业逐步被淘汰。新农村建设完成后,彭兴利认识到,大家要想富,就得办民俗游、吃“生态饭”。为提升全村整体游客接待水平,他多次组织民俗户开展厨艺技能、接待服务礼仪培训,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帮助村民转变服务理念。如今,全村共有乡村旅游经营户65户,包括9户精品民宿,近30户市级四星级、五星级民俗院,全年民俗游总收入超过300万元。昔日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傅光明,男,汉族,1953年10月生,党员,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立企业38年,傅光明坚持做诚信人、卖诚信鸡、办诚信企业。初次下海被骗,他反而领悟出生意人诚信经营的意义;中途还债被困,他咬紧牙关还贷意外收获众人信赖。他用每一羽鸡守护食品卫生安全,践行自己的诺言。

  起步遇挫,亲身感知诚信宝贵。1983年,初次下海经商的傅光明正准备大干一场,千里迢迢从外地购入300枚“莱杭”种鸡蛋,精心呵护等待破壳。没承想鸡蛋早已过了孵化期,300枚鸡蛋只孵出一只小鸡,21天的照料成为空等,数万元投入血本无归。意识到自己被骗的傅光明深刻体会到诚信经营的宝贵,决心在此后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咬牙还贷,守信成就困境机遇。有了诚信做基石,傅光明重新出发,带领养殖团队做大做强。1992年,为实现现代化生产,傅光明向7家银行贷款1000万元,从丹麦引进了一条从屠宰、分割到包装一体化作业的加工生产线年,宏观政策调整,贷款展期规定发生变化,7家银行纷纷要求提前收回贷款。然而,当时生产如日中天的公司如果把资金全部用于还债,势必受到重大影响。傅光明只能咬紧牙关、勒紧腰带,将每个月的全部销售额100多万元全部用来还贷,足足苦撑一年还清债务。还款之事逐渐在业界传开,傅光明和公司的信誉度大大提升,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傅光明两度受困均与“诚”结缘,大起大落之间越发感悟到诚信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食品生产相关企业更应该加以重视。上世纪90年代,曾有人向傅光明廉价销售一种鸡肉自动注水器,每只鸡注水后的重量至少增加一两,结果被傅光明断然拒绝。他始终告诫自己和员工,“企业两条命, 一条是质量,一条是诚信”。

  凭借诚信经营把一只鸡做成了大产业后,傅光明通过公益捐款、建设希望小学、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主导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慈善扶贫等方式,带动光泽、浦城、政和、资溪、镇原等5县数万群众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傅光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

  鲁鹏,男,汉族,1972年7月生,党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员服务队队长。

  因为对母亲的承诺,有了18位“爷爷奶奶”;因为对福利院孩子的承诺,有了几十个“儿女”;因为对老百姓的承诺,成立了“鲁鹏志愿服务队”。鲁鹏以“用一生践行诺言,凭奉献点亮未来”的精神带动着一群人、温暖着一座城。

  对母亲的诺言,二十五载不改。鲁鹏的母亲是上世纪70年代德阳市的一名民办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到村敬老院慰问。受母亲言传身教影响,鲁鹏从小就与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向母亲承诺:“妈,您年纪大了,敬老院的事交给我!”从此,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诺言,坚持每月上门看望、照料老人,25年来从未间断。老人们都是他的“爷爷”“奶奶”,都把他视作最亲的亲人。鲁鹏和18位“爷爷奶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对孩子的诺言,坚守质朴的约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也是鲁鹏帮扶的重要对象。有一次,一位身患自闭症的孩子脱口而出喊他“爸爸”,鲁鹏接下了这个特殊的身份,答应孩子们:“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爸爸,拉钩!”他觉得找到了一条路,一条用“成为孩子父亲”的承诺去换取孩子们幸福的路。他定期上门看望这些特殊的孩子们,给他们带来糖果和玩具,陪他们做游戏、说心里话。在他的坚持带动下,很多同事、志愿者纷纷加入到了帮助的队伍中,帮扶范围也逐渐扩大至当地多个敬老院、福利院,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对社会的承诺,感动一座城市。2012年,以鲁鹏名字命名的“鲁鹏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逐步发展成为拥有2300余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联盟。他们向社会公开承诺:“我在您身边,城市更美好。”脱贫攻坚,他们到偏远山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走进小区测体温、发物资,协助登记来往车辆、进行人员排查……无数个“鲁鹏”活跃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践行着承诺,让志愿服务在当地蔚然成风。

  鲁鹏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曾馥平,男,汉族,1964年8月生,党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

  一句承诺,就是26年的坚守。从中科院到贫困山区,曾馥平远离繁华都市,扎根山区,从不言退,首创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肯福模式”,带领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让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喊他“真扶贫的好兄弟”。

  “您放心,我是员,是党派到环江扶贫的。我答应您,您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定能实现。”这是26年前,曾馥平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调研时,在农户家中对一名毛南族老乡作出的承诺。然而,就是这个承诺,让他一待就是整整26年。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位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是广西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94年7月,而立之年的曾馥平远离爱人和3岁的女儿,只身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担任县扶贫工作队队长,从此便扎根在毛南山乡,走上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曾馥平有多次机会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但对毛南山乡贫困群众的牵挂情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

  26年的坚守,见证了山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曾馥平率先在环江首创移民搬迁“肯福模式”,带领移民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甘蔗、畜禽等产业。老百姓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20年2.1万余元。该模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肯定,也为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经验。

  26年的坚守,让山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县石漠化严重,人均不到5分耕地。曾馥平带领团队提出“山上种树、山下种果、地种牧草、栏中养畜”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既解决畜粪问题,又能解决肥料和水土流失问题,这样“双赢”的模式使百姓收入逐年攀升。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总结扶贫经验模式,实现了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目标,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先后在当地启动实施,成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温军,男,汉族,1989年9月生,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博诚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温军坚守“公道凭心、诚信为金”信条,以过硬产品质量、良好经营信誉,树立诚信形象,做大做强企业,宁可自己吃亏、不让信誉受损,打造值得信赖的蔬菜品牌。

  他推进技术创新,用过硬质量打造信誉。多年来,温军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理念。他注重产品生产数字化改造,其中一项果蔬智能化深度清洗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使优品率提升35%。为开拓海外市场,他推动脱水蔬菜产品质量接轨国际标准,通过多项国际认证。凭着过硬质量,赢得客户信任,营业额逐年递增。2020年,企业在抗疫情、促生产形势下,产量比上年增长35%,营业额达3200多万元。

  他实行全程管理,用凭码可溯增进信誉。“我承诺、我做到”是温军对客户的保证。为让客户对产品放心,他将大数据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和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客户可以凭借“追溯编码”查看产品加工全过程,提高生产透明度。目前,公司生产的蔬菜产品已经走向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公司出口销售收入3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2%。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口集装箱运费上涨。按照原先合约出口,履约一次就要亏损近10万元。公司每月要出口20多个集装箱,巨额亏损将使企业运转困难。但如果毁约,把产品卖给新客户,每个集装箱能盈利近20万元。面对诱惑,温军诚信守约的念头没有丝毫动摇。他带领员工咬紧牙关、坚决履约,按原订单发货。虽然承受很大损失,但是赢得客户尊重和信任。

  他助力脱贫攻坚,用回馈社会提升信誉。温军把回馈社会当作责任,在发展壮大企业过程中,始终不忘记带动家乡父同致富。他实施“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春季和农民以保护价格签订购销合同,秋季随行就市,但不低于合同价格进行收购,确保农民“有赚头”。他在用工时优先招收贫困职工,通过解决就业帮助贫困户增收。

  温军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谢立亭,男,汉族,1940年1月生,党员,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牌坊街社区居民。

  谢立亭退休后,继续践行“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誓言,将对党的庄严承诺融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之中,自创“红色三宝”宣讲模式,被誉为退休不褪色的“红色宣讲员”。

  谢立亭将忠诚于党的事业、宣传好党的政策,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2000年,他退休时,被社区聘为义务宣传员。“退休不褪色,我要成为一名优秀夕阳红队员,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他在日记中写下誓言。

  20多年来,为当好“红色宣传员”,谢立亭反复摸索实践,总结出群众喜爱的三件宣讲“法宝”。第一件是“红色名片”,正面印着宣讲内容,新鲜、好记、更好保存;背面是他的电话和一句话:有困难找社区,需帮助找谢立亭。第二件是“红色小册子”,他紧密联系群众、贴近生活、结合实际,把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体会写出来,汇编成册印发给大家。第三件是“红色歌曲”,用群众喜欢的歌曲作为曲调,填上自编宣讲词来演唱,通俗易懂的歌词,耳熟能详的旋律,使宣传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多年来,谢立亭共印制“红色名片”130多种,发放“红色小册子”6万多册,创作“红色歌曲”100多首,写出80多万字讲课材料,到企业、学校等单位宣讲700多场次,用实际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誓言铮铮如钢,初心坚若磐石。多年忙碌在基层宣讲第一线,使谢立亭患上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的心脏病。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理论宣讲、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2011年,牌坊街社区成立“谢立亭党小组”,后来发展成为“谢立亭正能量宣传党小组”,组织离退休老党员参与社区事务,开展百姓宣讲,弘扬社会正气。目前,“谢立亭党小组”在任城区已发展到130多个,成为活跃在社区里的亮丽风景线。

  谢立亭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20多年来,谢运良坚持“诚”字当头,诚信立企,践行助残行善、扶贫帮困的承诺,被当地群众称为“诚信典范”。

  守信践诺,以诚立身。谢运良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18岁高中毕业后,吃苦耐劳的他外出闯荡,干过搬运、建筑、销售等工作,凭借诚实守信的人生准则,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得到好心人的帮衬,赚取了“第一桶金”。1998年冬,谢运良回到家乡创办了吉兴纸业,“以诚治业、以爱兴业”是他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他积极履约践诺,诚信经营,企业越办越好。目前,他名下的企业年产值逾2亿元,年纳税1000余万元,纳税信用评级一直是A级,是“湖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诚心帮困,脱贫致富。通过诚信经营,谢运良的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承诺,要一辈子把助残帮困爱心事业做下去!”谢运良坚毅地说。2015年6月,他主动向宜章县委、县政府请缨:“愿意承担帮助全县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任务。”截至目前,谢运良的企业累计吸纳1200余名残疾人就业,残疾员工占比一直保持在55%以上。他结合每位残疾人自身状况,扬长避短安排适宜岗位,与正常人同工同酬,并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等,做好劳动服务相关保障,让他们安心工作。他投入100万元创建“培训基地”,先后培训残疾人1800余人次,一批批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稳定脱贫。他投资3000万元建成2条“扶贫生产专线万元。他积极推动解决贫困地区民生问题,修通省际“断头路”10条,解决宜章县城唯一饮用水源地黄岑水库上游来水芙蓉矿区废水直排污染问题,近10万群众受益。

  谢运良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被评为全国“诚信之星”,荣登“中国好人榜”。

  谢惜丹,女,汉族,1990年3月生,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谢渡村村民。

  罹患重症、痛失爱人,面对自己苦难的人生,谢惜丹始终保持一颗诚实善良的心。丈夫因重症去世后,谢惜丹在自身家庭困难情况下,主动将为丈夫治病募集得来的余下善款回捐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诚信妻子替夫回捐”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线岁的谢惜丹被诊断患上尿毒症,此后她不得不靠透析来维持生命。2018年1月,谢惜丹与同为尿毒症患者的陈煜结婚。同年8月,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谢惜丹筹足手术费用,肾移植手术成功,可是他们为治病已经花光家里所有积蓄。2019年7月3日,为让陈煜接受肾移植手术,谢惜丹夫妻二人不得已,在网络平台发起募捐,共募集20万元善款用于治疗。2019年7月14日,陈煜进行换肾手术,可是术后出现感染,不幸离世。

  丈夫去世之后,谢惜丹强忍悲痛,思量再三,在自身需要长期服药,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决定将原先筹集给丈夫治病所剩的12万元善款全部回捐社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谢惜丹依托慈善组织,确认了一批经济困难的病患作为捐助对象,并跟随工作人员上门看望慰问,不仅从经济上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更从情感上传递社会温暖。谢惜丹说:“假如我丈夫还在,我相信他也非常支持我这种做法,把这12万元善款回捐社会,让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作为一名肾移植者,谢惜丹需要长期服药,生活并不宽裕,目前还在租房住。但她一直乐观向上,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义演和公益活动,把阳光和温暖带给身边的人。2015年,谢惜丹主动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几年间,年轻的谢惜丹经历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也收获到平凡朴素的人间大爱,用坚强、乐观和爱心谱写着精彩的人生。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廖竹生,男,汉族,1997年9月生,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村民。

  残疾青年廖竹生,信守着对贫困残疾群体的承诺,带领大家创业,创造美好生活。他用勤劳、务实、担当,走出一条勤劳致富路。

  廖竹生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双手手腕先天畸形、无法伸直,这让他一度很自卑,消极对待生活,可看到父母为了照顾他和3个弟弟妹妹,早早两鬓斑白,孝顺懂事的他暗下决心要振作起来。

  2015年,廖竹生成为宁都县免费电商培训班的一员,获得了就业培训合格证书。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进入宁都电商产业园工作,开了一家布鞋分销网店,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同年,廖竹生与几个残疾人朋友组建了当地首个残疾人创业团队——励志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创业过程中,廖竹生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以产品质量为安身立命之本,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2016年,由于天气、运输等原因,广东、浙江等地客户收到的赣南脐橙出现腐烂现象,廖竹生得知后,立即向客户补发或如数退款。2019年,赣南脐橙因干旱减产,而销售却一再走俏,市场供不应求,公司时常面临货源紧缺的情况,有人便建议“用一些次果装进箱子里”“购买外地脐橙来代替赣南脐橙”,但廖竹生想也不想就拒绝了:“赣南脐橙是赣州的金字招牌,我们必须守护好,不能赚昧心钱。”

  2020年起,他鼓励励志园的成员们另立“门户”,根据各自所长,在不同领域回馈社会。如今,走马赣南城乡,村民在田间地头现场播报,基层干部上直播间代言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线下送达……这一切,与无数个和廖竹生一样的人的努力息息相关。2021年,廖竹生再次踏上创业之路,新公司正在装修,一幅新的蓝图正在他脑海里绘制。“让更多人发展电商增收致富,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承诺。”

  廖竹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熊子勋,男,汉族,1927年6月生,党员,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

  凭着一诺千金的执着信念,熊子勋用60余年时间寻遍每一座山头,查清58名牺牲战友的下落。两度患癌、一眼失明,仍然坚守承诺、不言放弃,每找到一人,便为他们造墓竖碑。熊子勋用毕生践行诺言,被誉为“信义战友”。

  1949年3月,谷城县独立营第三连奉命剿匪,不料在茶园沟遭伏,58名战士下落不明。谷城县特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熊子勋为区长再次进山剿匪。9个月后,成功解放谷城西南山区。当熊子勋带人进入茶园沟时,顿时惊呆了:草丛中到处散落着战士的烂衣服、烂鞋子、破袜子,尸骨却不见下落。熊子勋含泪将战友们的遗物就地埋葬,并在心中立下重誓:“哪怕用尽一生时间,我也要找到58名战友!”

  1951年,在湖北日报社工作的熊子勋主动申请调回谷城。工作之余,多次进山寻访牺牲战友的下落,搜集战争史料。辗转千里,终于在四川找到这份珍贵的名单。正是根据熊子勋找到的这份名单,牺牲的战友被一一追认为烈士。

  1982年,熊子勋被诊断出胃癌。家人和领导怕他出意外,阻止他进山。他却悄悄留下遗嘱,独自进山。1988年6月,他在茶园沟寻访两名牺牲战友的坟,快爬到半山腰时突遇大雨,一股泥石流把他冲下山去。翻滚中,他被两棵树挡住身体捡回一条性命,右眼却被严重刺伤,最终失明。1989年,熊子勋又罹患肝癌。他再次给老伴写下遗嘱:“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完成我对死去战友的承诺!”就这样,直到2011年,最后2份烈士证明被送到了他们的子孙手中,58位战友及另外2名革命群众的牺牲经过、掩埋地点被他全部查清,60余年的艰辛寻找终告圆满。

  1979年以来,他着手为牺牲战友写书立传,在患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24年间数易其稿,于2003年完成50多万字的手稿《磨盘山平暴记》。2008年7月,该书以《黎明的钟声》为名正式出版。那天,熊子勋来到谷城县烈士纪念碑前,将新书摆在烈士坟前告慰英灵:“书写出来了,人们会记住你们的!”

  熊子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捐100座博物馆,让一己之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樊建川以文博事业的赤诚追求践行诚实守信,用收藏历史的匠心匠行守护文化传承,用员的满腔热忱画下践诺的注脚。

  受父亲的影响,樊建川从小就对抗战前辈充满敬意,很想通过收藏,去挖掘英雄故事,传承民族精神。从军人、教师,到官员、商人,再到博物馆馆长,年逾花甲的樊建川经历过多次身份的转变,唯独几十年来对守护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丝毫未变。他在收藏梦里找到了更大的人生意义。他从来没把耗费财力、物力与精力建成的博物馆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为这个民族留下记忆。樊建川说:“这辈子发誓要建100座博物馆,死后全部捐给国家。”目前,他已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表示,将建川博物馆等所有资产全部捐赠给成都市人民政府,让一己之藏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

  要数量也要口碑,他把每一座博物馆都建成“大学校”。樊建川扎根历史、扎根土地、扎根群众,建成总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博物馆聚落,累计藏品达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000余件,居全国同类主题博物馆之首。开馆以来,已接待2000余万人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抗战精神、红军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他把博物馆建成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新窗口。樊建川建馆以来,始终承诺低票价开放政策,每年受惠观众150万人次以上,优惠门票费用1000万元以上。建川博物馆聚落将众多资源优化整合,汇集多业态文化与服务配套设施,带动了当地文博、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博物馆聚落所在地成都安仁镇被列入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投身公益事业,他以博物馆为平台践行社会责任。多年来,樊建川向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等捐赠文物3000余件。2016年,他投入1000万元建成纪念抗战援华义士的群雕广场,免费对外开放。

  丁建华,男,回族,1961年8月生,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

  丁建华发扬“三牛”精神,带领村民发展肉牛养殖业,苦干实干、创新发展,将贫穷的搬迁移民村建设成为产业稳定发展和谐的先进村,群众亲切称他“牛书记”。

  2013年,为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华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工作,担任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为给村民蹚出一条增收路子,他带头养鸡、养羊、养牛,最终找到肉牛养殖这个符合旱天岭村实际的脱贫产业。丁建华探索出“帮扶单位+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建档立卡户”模式,采取“集体管理、分户饲养、统一出售”方式经营。为鼓励村民养牛,他用自家财产作抵押帮村民贷款,把自建的养殖场免费提供给乡亲们使用,还承担养殖场的水电费。6年间,他累计为村民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帮贫困户垫付偿还贷款本息、产业发展资金200余万元。如今,全村肉牛养殖规模从当年的300头发展到3000多头。8年多时间,村民人均收入从2300元增加到8600元。

  调整产业结构后,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养牛,爱钻研的丁建华自学兽医技术,成了全村的“牛保姆”,他还把肉牛品种选育、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技术教给村民。他对村民的需求,做到随叫随到,每天出了这家牛棚,又钻进那家牛圈。一天凌晨2点,贫困户马玉伏家母牛难产,如果母牛小牛都保不住,对马玉伏来说损失就太大了。接到求助电话后,丁建华从被窝里爬起来赶去助产。“兽医都说没办法,丁支书还是不放弃,忙了几个小时,总算把母牛保住了。”马玉伏说。在丁建华眼里,牛不仅是乡亲们脱贫的“家当”,也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根”。

  2018年,丁建华脑袋里长了一个良性肿瘤,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手术,他却因没时间选择保守治疗。即便是在医院输液,他也不“老实”,时不时在输液中拔了针头就走。“村里的急事难事多,我要回去解决,没时间看病。”与村里的事相比,他始终觉得自己治病并非急事。一年时间,丁建华的体重骤降40斤。大家都催他抓紧去治病,他当面答应,却一次次地变成“明日复明日”的空头承诺。丁建华深情地说:“我有一个目标,让旱天岭全体村民家家住新房,户户有小车。如果老天暂时不要我的命,我就一定要带领大家实现这个目标。”

  刁克剑,男,汉族,1971年1月生,党员,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从普通钳工到微电子领域专家,32年来,刁克剑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研发的多项科技成果达到世界或国内先进水平,其中6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用发明创造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被誉为“企业里的爱迪生”。

  好学敬业,练就一身技艺。在工友们眼里,刁克剑无论做钳工、当班长,还是干软件开发,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上世纪90年代初,刁克剑从技校毕业后,参与厂里各类大机组的安装、检修、维护工作。为更好掌握引进设备性能,他自学外语和计算机,通过微软注册工程师认证,在工作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攻克许多装置的关键技术难题。2008年,他把已有管理经验和IT技术结合到一起,成功开发出全国首套班组专业管理软件,解决了班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类数据繁杂、易失真,难以有效积累等难题。

  潜心钻研,工作室变成研发地。2009年,刁克剑调入“赵林源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信息化应用技术研发组组长,开启在石化领域的发明之路。他研发的新型防爆报警器,只有纽扣大小,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同类型报警器中价格最优的高灵敏度便携式报警器。他研发的巡检仪,像一把手枪,只要对准巡检点轻扣扳机,设备的温度、压力等数据就能即刻被巡检仪数据芯片接收,成为国内石油石化领域巡检信息化的首创产品。他立足企业安全发展需要,还成功研发石化智能灭火控制装置、防爆柔性LED特种照明装置等新型智能产品。

  胸怀大爱,坚守科技报国情。随着对电子技术的熟练掌握,刁克剑的科研项目开始走出石化企业。他先后参与地方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与数据传输技术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他负责的国家五年规划项目“机械密封早期预警监测系统”研究课题,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取得突破。该课题完成后,相当于机械密封监测有了“黑匣子”,发现问题即可报警,从而减少石化机泵设备火灾。近年来,一些国外知名企业纷纷恳请他到国外发展,但都被他婉拒。他说:“中国人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的坚守要让成果来说话,在这里,我能干得更好!”

  刁克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称号,入选“辽宁好人”。

  于砚华,女,满族,1969年5月生,党员,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就业服务局党总支副书记、副局长。

  在关乎民生冷暖的就业服务前沿,于砚华一干就是33个春秋。她情系民生、辛勤耕耘,为的就是让莘莘学子在家乡找到满意工作,让寻求发展的企业招到适用人才,让困难群体享受到国家就业政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最美就业红娘”。

  迎难而上,使下岗再就业市场焕发新活力。2004年,由于当地国有企业并轨改制,很多职工需要走向社会重新就业。为发挥政府服务百姓就业窗口单位作用,于砚华挨家挨户反复上门拜访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建立全市首个企业用工信息档案。不到两年时间,就激活全区再就业市场。她真诚服务,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和措施,使全区就业市场至今保持持续繁荣,每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余种2万余个,年均促成万人以上成功就业,出现全年招聘无淡季的良好就业局面。

  量体裁衣,为破解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出实招。针对长期困扰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于砚华着力畅通职业信息渠道。她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快发布”机制,解决用工企业招聘燃眉之急;为求职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推行“人岗匹配”等精准就业推介措施。她主动延伸服务范围,建立“细回访”制度,逐一协调解决求职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勇于创新,运用新思路拓宽就业服务新渠道。于砚华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就业信息采集、供求信息发布及对接等多个功能,先后推出基层就业基础数据库、“指尖就业”和智能化职业介绍线上服务系统,实现供需双方足不出户招聘、求职、对接,做到“零跑腿”。疫情期间,于砚华坚守岗位,带领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发布各类用工岗位6万余个,线万余人次。以其名字命名的“于砚华六步工作法”在当地推广应用。

  于砚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社服务标兵、吉林好人标兵等称号,被授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

  王友农,男,汉族,1969年12月生,党员,生前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王友农致力推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跨越式发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响邮轮领域上海品牌,拼尽全力、奉献所有。2020年,他坚守岗位忘我工作,劳累过度因公殉职,年仅51岁。他用汗水诠释了公仆情怀,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员的初心和使命。

  王友农是中国国际邮轮产业创新的探索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他牵头发起建立亚洲邮轮港口协会、亚太邮轮港口服务标准联盟,奠定了中国在全球邮轮产业的领先地位;牵头创设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国内首批面积最大邮轮港进境免税店;推动建立邮轮通行“五优先”,邮轮准点率和安全率达到10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全国邮轮港首个服务标准《邮轮港服务规范》,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标准施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邮轮具有人员高度密集、空间相对封闭、联通国内国际情况给防疫带来的巨大挑战,王友农坚守岗位,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整个春节几乎没有回家休息。他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在他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一周之内,港口累计接靠大型国际邮轮10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游客4.27万人次、船员2.18万人次。作为亚洲最繁忙的邮轮母港,在严密机制和严格把关下,奇迹般地做到了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

  在国外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王友农根据上海市和宝山区政府的要求,率先接收国际邮轮非经营性停靠。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反复琢磨“海洋量子号”邮轮回靠方案,并不断细化、修改和完善方案,召开各种协调会,反复踩点,实地勘察。最终,在海上漂泊两个多月的邮轮成功停靠,船员平安回到祖国。然而,因劳累过度,王友农倒在了抗疫前线……

  王友农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传喜,男,汉族,1968年9月生,党员,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任职20多年来,王传喜坚守农村广阔舞台,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带领党员群众攻坚克难、脱贫致富,把贫困落后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被誉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王传喜上任后,立志要拔掉穷根、摘掉穷帽。面对近400万元村集体负债、126张法院传票和村中诸多矛盾,他迎难而上,抓治安、整村容、还债务、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建筑装饰、教育医疗、节会展览等主导产业。最终,硬是把一个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2020年,村集体各项产业总产值36亿元、纯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

  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王传喜带领代村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先富带后富,同走富裕路”火热实践。建设“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养殖小区”,为100多家养殖户搭建致富平台。建设代村商城,实施优惠政策,支持创业者零风险起步,带动近万人就业。捐助资金360万元,帮扶14个村庄规划和开发建设16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4座生态科技型冬暖温室,每年收益24万元,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惠及8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建设“印象代村”,采取“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发展夜游经济,带动就业创业,惠及12个乡镇220多个村的1.1万多名贫困群众。

  探索好经验扶志扶智。王传喜不断摸索创新,总结出“四个坚持”脱贫致富工作法,让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大降低返贫风险。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支部共建、党员结对。坚持技术扶持,建设“新农人培训中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多人。坚持细节关心,为进城创业就业人员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实现凭工作证明、营业执照就近入学入托。坚持经验共享,王传喜带着经验走出村庄作报告、搞培训,谈脱贫心得,传扶贫办法。

  王传喜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员、“时代楷模”、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生,党员,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

  支月英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她的信念。41年过去了,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支老师却一直守在原处,不曾离开,她是“梦想守护人”。

  1980年,年仅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里强烈反对,只身来到边远山村泥洋小学任教,后又辗转到更为偏远的白洋教学点。从此,一干就是41年。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20里山路,再到一个人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为了孩子们,她无怨无悔。她常说:“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在山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而来!”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这是多年来支月英孜孜以求的目标。有一年开学,发现学生刘强没来上学,支月英赶紧上门家访,一到刘强家就看见他妈妈眉头紧锁,爸爸蹲在地上闷头抽着旱烟。见到支老师来了,刘强哭着喊着要去上学。刘强妈妈哽咽着说:“谢谢支老师过来,可家里实在拿不出孩子的学费啊。”支月英马上从口袋里掏出刚发的工资递给她:“你们拿去用吧,但是孩子绝对不能不读书。”刘强的父亲含着泪接过钱,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样的事情,支月英做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帮助本地贫困学生外,支月英还经常向外地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能够资助更多学生,她利用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有一次跟车装运出了车祸,支月英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支月英怕耽误上课没有及时下山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右耳失聪、右眼失明。

  如今,不论是泥洋小学、白洋教学点,还是奉新县澡下镇的其他学校,办学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受到支月英事迹的影响,这里也有了年轻的支教老师,教育均衡正在逐步实现。

  支月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巴特尔,男,蒙古族,1990年8月生,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玉泉区大队南二环路消防救援站站长。

  巴特尔放弃当一名射箭运动员的梦想,成了一名消防战士,14年消防救援生涯,4000多个日夜坚守,4500多次生死考验,护佑数以百计被困群众的生命,用青春和热血忠诚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善于钻研,苦练业务。巴特尔独立研发的“内攻灭火3人班组战法”“狭小空间破拆搜救技术”被广泛推广。他总结历次参加灭火救援行动的经验教训,写下20余本“火场日记”,成为支队开展战例研讨和复盘推演的“工具书”。他针对辖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消防水源、每一家重点单位都做了电子数据库,累计深入辖区单位3000多家,巡勤路线万多公里,绘制作战预案1700多份。

  紧急救援,使命必达。2009年赤峰制药公司“8·5”液氨运输车泄漏事故中,他勇当先锋,搜寻被困人员,当发现3名工人无力逃生时,果断摘下空气呼吸器让给工人。救援结束后,他因氨气中毒昏迷,在医院抢救两天两夜才化险为夷。2016年8月5日,巴特尔接到命令:新营子镇一名群众不慎掉落枯井,生命危在旦夕!他瞬间想起,当年父亲就是因为执行枯井救援任务壮烈牺牲的。面对险情,他毫不畏惧,主动请缨,迅速下井实施救援,将被困群众成功救出,转危为安。

  2020年3月,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执行北京国际航班分流任务,为做好“外防输入”抗疫工作,他主动挑起备降隔离点驻勤重担。在被确诊为肠梗阻、医生建议手术的情况下,他拒绝手术治疗,仅靠服药维持,重返岗位继续执行任务。他连续115天坚守抗疫一线余份,开展灭火实战演练40余次,协助防疫部门开展消杀60余次,圆满完成任务。

  巴特尔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荣获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员、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艾爱国,男,汉族,1950年3月生,党员,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

  在国内金属焊接界,艾爱国集丰厚的理论素养、实际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尤其是对焊接难度最大的紫铜、铝镁合金、铸铁焊接有精深造诣。数十年间,他从学徒做起,刻苦钻研、攻坚克难,终成技能大师,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勤于钻研,技术精通。1968年9月,艾爱国来到湘钢工作,在焊工岗位上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某厂担负研制的试验型导弹,需将中碳调质钢弹壳与发射座焊接相连,X射线%达到Ⅰ级标准。艾爱国主持制定焊接工艺,选择焊接材料,指导徒弟施焊,获得圆满成功。海军某在研先进舰艇的推进动力装置,要在仅0.2平方米的紫铜导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历时半年也没能拿下来。艾爱国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极氩弧焊接工艺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现场指导,成功解决了产品一直焊缝渗漏、产品不合格的技术难题。

  艾爱国十分注重技术传承。艾爱国主持的湘钢板材焊接实验室,被湖南省列为焊接工艺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他带过的徒弟有几百名。湘钢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以上级别焊工,80%都跟艾爱国学过艺。他们当中,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有的成长为“三八红旗手”“十佳青年”。艾爱国还无偿地向200多名下岗工人和农村青年传授焊接技术,其中有100余名考入南方电力机车集团、湖南三一重工集团等大型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基础和自身的努力成长为企业骨干。

  如今,71岁的艾爱国,依然奋战在焊接工艺研究和操作技术开发第一线,为加快我国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钢结构焊接质量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艾爱国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等称号。

  古桑旦增,男,藏族,1968年7月生,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拉郊乡党委书记。

  古桑旦增扎根边境高原,三十二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领土,忠诚奉献、勇敢担当,履行守边稳边兴边神圣职责,是雪域边陲的守护者,固边富民的带头人。

  1989年,古桑旦增回到洛扎县拉郊乡工作。拉郊乡白玉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大半年时间大雪封山,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这里是祖国的领土,再艰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再艰苦的工作也要人干!”古桑旦增动员自己的两个舅舅和哥哥、弟弟4人,带着62头牲畜,搬迁到马加唐放牧守边。随后,他带队采取牛背人拉的方式,运去两台移动基站和重达200斤的10个地标,安装到边境线上,有力彰显我国领土主权。

  那时,白玉地区尚未通公路,沿着陡峭山路徒步行走16个多小时,才能把过冬物资运过去。严冬雪海茫茫,牦牛帐篷顶不住刺骨寒风,但古桑旦增和亲戚们不顾恶劣天气和艰苦条件,以国家利益为重,克服困难坚持下来。情况复杂时段,古桑旦增带头率领巡逻队前往边境巡逻驻哨,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每年都要磨破十几双鞋。在他和亲人护边守边行动的影响带动下,更多的牧民群众搬迁到白玉定居。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2016年正式成立杰罗布村,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每家每户牧民的帐篷上。

  古桑旦增,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长年累月奔波在边境线上,带领农牧民坚守祖国的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他用好用活党的惠民政策,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修通拉郊乡到杰罗布村约46公里的公路,完成边境小康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拉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古桑旦增带领群众扩大手工艺品生产、办起家庭旅馆,吃上了“旅游饭”,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余元,群众为国守边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

  古桑旦增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西藏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田仲虎,男,1974年3月生,党员,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党支部书记。

  田仲虎恪尽职守、不辞辛劳,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使花桥村从“烂泥湾”变成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成为带领乡村发展的主心骨,群众致富的贴心人。

  过去的花桥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全村200多户人,守着青山绿水受穷。2012年以来,田仲虎带领村民大力推动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硬化通村道路1420米、风貌改造215户、庭院改造215户、拆除危旧房屋89间,配套建设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中医养生堂、村史馆,修建农业体验区梯田60亩、环村步道600米。同时,他充分发挥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作用,通过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扶贫互助社借款投资旅游产品经营项目的方式获取稳定收益。全村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每年每户可获得500元的稳定收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搭建农特产品购销、务工等平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11户、发展种植产业8户、从事务工22人,形成了产购销联动机制,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示范引领。田仲虎指导村民卯张辉发挥院落基础设施优势,开办农家客栈,年收入近15万元。村民们看到发展乡村旅游实实在在的收益,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烈。田仲虎顺势而为,组织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大力发展以农家客栈、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创新探索“协会+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贫困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2016年,甘肃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场会在花桥召开,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目前,全村发展农家乐13家、农家客栈20家,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1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花桥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

  尼玛扎西,男,藏族,1965年4月生,生前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尼玛扎西长期致力于西藏农牧业科研和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与田野为伴、与青稞为友,刻苦钻研、敢为人先,破解青稞“基因密码”,选育青稞新品种,创造了青稞高产纪录,被群众亲切称为“青稞博士”。

  尼玛扎西是西藏第一位藏族农学博士、农作物育种首席科学家。2020年9月5日,在阿里地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途中,突遇车祸不幸殉职,用生命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中”的初心使命。

  在青稞增产中逐梦,在脱贫攻坚中圆梦。尼玛扎西放弃国外高薪待遇,归国投入到心爱的青稞育种事业。他领衔创立自治区第一个青稞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实验室,建设青稞育种加代与扩繁基地,研究加速青稞等喜凉作物的育种进程。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主持选育出20多个青稞新品种(系),研制12项西藏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00余万亩,为西藏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作出重要贡献。尼玛扎西培育的青稞良种在西藏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66个贫困县区超过30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实现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推动西藏青稞总产量突破80万吨,经中国农科院效益测评,经济效益超过27亿元。“藏青2000”等优良青稞品种还被推广到四川、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助推当地青稞种植增产10%以上。

  尼玛扎西坚持事业至上、工作第一,加班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透支严重,2013年春末组织安排尼玛扎西到成都轮休调养。刚到没几天,他接到白朗县良种推广驻点人员电话反映青稞出苗问题,立即放弃休养赶回西藏、奔向田间地头,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查明原因、研究确定补救措施。尼玛扎西着力打造一流创新团队、推动科技富民,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申报组建省部共建青稞牦牛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藏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建成西藏首个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的万亩马铃薯繁育基地等,为加快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

  刘双燕,女,汉族,1975年6月生,党员,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朱集村党总支。

  刘双燕是全国扶贫战线年的。她两次主动留任,先后带领利辛县陆小营村、朱集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贫期间,遭遇母亲、丈夫先后病逝,她化悲痛为力量,初心不改,奉献基层,被誉为“党的好女儿”。

  2012年3月,刘双燕作为选派干部担任利辛县陆小营村。这是个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村子,交通闭塞,产业落后,部分村民还患有艾滋病,因为各种原因成了软弱涣散村。上任以后,刘双燕把村民当亲人,帮助患病村民重树信心。她千方百计筹集资金50万元,修通近3公里长的水泥主路,让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就在刘双燕干劲十足的时候,身体一向硬朗的母亲突然被检查出患了肺癌。刘双燕本想在母亲生命最后时刻陪伴左右,但母亲深明大义,鼓励刘双燕继续帮助群众走好脱贫攻坚路。通过3年的努力,在刘双燕带领下,陆小营村逐步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走上发展正轨。

  2014年底,刘双燕在完成陆小营村扶贫任务后,选择到利辛县另一个深度贫困村朱集村担任。在朱集村,刘双燕带头发展种养合作社,引入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光伏发电、林业扶贫等产业。3年下来,村里的产业从小、散、差,逐步发展到初具规模,全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顺利从重点贫困村出列。2018年3月,任职期满的刘双燕再次留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正当刘双燕顺利推进各项工作之时,其爱人却突发急性心梗不幸离世。噩耗传来,刘双燕如遭晴天霹雳,坚强的她料理完丈夫后事,擦干眼泪又回到了朝夕相伴的贫困群众身边。经过刘双燕6年的努力,朱集村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341户739人全部脱贫,曾经的贫困村现已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刘双燕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虎,男,汉族,1974年7月生,党员,新疆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刘虎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确诊肺癌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为实现当地群众喝上“安全水”“幸福水”目标,誓言奋斗到生命最后时刻,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是伽师县脱贫摘帽的一项重要指标。2016年11月任职后,刘虎积极与相关业务部门、设计院、勘察施工等单位多方论证,谋划整体思路和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2019年5月2日,在刘虎筹划推动下,此项工程顺利开工。

  伽师县和水源地之间相隔上百公里,工程共65个标段,要跨越3个县,输水干管长112公里,输水支管长167公里,改扩建配水管网1548公里。面对如此艰巨繁重的工程任务,刘虎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工程建设,自此“5+2”“白+黑”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不是在水源地总水厂,就是在施工现场,严把质量关,协调解决问题。早在2017年5月,刘虎就被确诊为肺癌,可他依然拖着病躯为工程奔忙。工作中,他有时胸痛得满头大汗,却一声不吭,只是悄悄去医院化疗,第二天又出现在施工现场。工程忙的时候,几个月都顾不上去医院。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地施工人员不能如期返回,工程建设不能按时开工。刘虎及时向上级建议组织当地施工人员复工,得到县领导和地区、自治区水利部门的支持。经他多方协调推进,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护措施基础上,沉寂3个月的工地再次忙碌起来。刘虎经常接到医院催他住院化疗的电话,他总是说:“等水一通马上就去。”这一等就是5个月。工程终于进入试通水阶段,刘虎却晕倒了。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他的病情严重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

  2020年5月20日,祖祖辈辈盼望的甜水流到伽师县居民家中,卧病在床的刘虎流下激动兴奋的泪水。9月,刘虎被诊断癌细胞扩散,转移至骨髓。“能参与改水,让家乡百姓早日吃上甜水,值啦!”刘虎宽慰妻子说。

  刘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员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汤宝俊,男,汉族,1981年11月生,党员,生前系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公安局垦区治安分局刑警大队四级警长。

  2021年3月24日,汤宝俊在抓捕网上在逃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不幸壮烈牺牲。汤宝俊从警16年来,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坚持用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以身作则、勤奋工作,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员的忠诚本色。

  勇斗疑犯,不幸殉职。3月24日,唐山市曹妃甸区公安局垦区治安分局刑警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疑似网上在逃人员赵某军在当地某理发店出现。接到举报后,根据大队领导指派,汤宝俊带队迅速出击,实施抓捕行动。到达现场后,嫌疑人赵某军见身份败露,极力挣脱拒捕,汤宝俊和同事与嫌疑人英勇搏斗,并一度将其控制。在搏斗过程中,身高1.9米、体重近100公斤的赵某军凭借身体优势突发蛮力,将汤宝俊压在身下。汤宝俊失去意识,嫌疑人赵某军趁机潜逃。汤宝俊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牺牲。汤宝俊用生命践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嫉恶如仇,履职尽责。汤宝俊从警校毕业后进入基层派出所工作,后又调入刑警大队。因工作原因,他长期与家人分居两地,平均每年在家时间累计不足1个月,将满腔热血抛洒在公安事业上。从警以来,汤宝俊始终战斗在派出所和刑侦一线,练就了一身勇于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0余人,被称为破案能手、追逃先锋、反诈专家。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当民警时,汤宝俊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辖区内群众哪家有困难,他都主动帮忙协调解决;凡遇到走失儿童或老人,他都热心救助;邻里发生口角矛盾,他会用心调停;企业股东闹起纠纷,他就分析利弊促成和解。从事公安工作16年来,汤宝俊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1600多件。

  祁发宝,男,汉族,1978年3月生,党员,陆军某边防团团长;陈红军,男,汉族,1987年3月生,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营长;陈祥榕,男,汉族,2001年12月生,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列兵;肖思远,男,汉族,1996年10月生,党员,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班长;王焯冉,男,汉族,1996年10月生,党员,生前系陆军某旅班长。

  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扎根高原、奉献青春,在雪域边关以身铸界碑;面对严峻复杂的现实考验,他们常备不懈、枕戈待旦,有理有利有节斗争,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面对疯狂挑衅和暴力攻击,他们毫不畏惧、团结战斗,以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践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铿锵誓言,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2020年6月,有关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前出交涉。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祁发宝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官兵们组成战斗队形,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对峙。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祁发宝成为重点攻击目标,头部遭到重创。见此情景,陈红军带人立即突入重围营救团长,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取得重大胜利,外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丢下大量越线和伤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以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为代表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是“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是对党绝对忠诚、矢志强军报国的时代先锋。

  祁发宝荣获“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称号,陈红军被授予“七一勋章”、被追授为“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被追记一等功。

  农国切,男,壮族,1989年4月生,党员,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消防救援站特勤分队分队长。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胸中有激情。农国切十二年如一日奋战在灭火救援第一线,先后参加灭火救援行动100余次,抢救遇险群众100余人,疏散受灾群众1000余人,用汗水书写了一名消防员的壮丽青春。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2013年10月,洋浦经济开发区内某浆纸厂成品纸露天堆垛发生火灾,火势凶猛,农国切冒着随时可能被烈焰浓烟吞噬的险情,自始至终坚持战斗在火场第一线月,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登陆,强降雨致使开发区部分区域陷入一片“汪洋”,万宅村街道民房被淹。时任战斗班班长的农国切主动请战,顶着成功疏散全部遇险群众。2015年5月,开发区某石化公司装置发生火灾,在装置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和坍塌的高危环境下,农国切担任水枪手,顶住高温高压、高辐射热,战斗在第一线个多小时。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考验当中,农国切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冲锋在前。

  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在农国切的救援生涯中,最惊险的要数发生在2020年7月的一件事。当时,洋浦某小区内一男子在住宅楼入口处放火焚烧电动自行车,并手持砍刀挟持一名男孩,阻止消防救援人员靠近灭火。在该男子突然转身试图焚烧另外一辆电动自行车的瞬间,农国切趁其不备,飞身过去解救男孩。持刀男子发现后回身过来挥刀乱砍,农国切奋不顾身将其扑倒,成功将男孩解救,阻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平常时候显得出来。支队专门以他的名字成立“农国切班”来培养新消防员。在日常训练中,他将水域救援、高空山岳和石油化工等专业救援技术倾囊相授给新。在出警过程中,他耐心向新消防员讲解各种警情的处置规程和注意事。


推荐资讯

全国服务热线

400-830-1117
13829172084
在线留言